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学习心得体会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学习心得体会1
不少老师注意到,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新《守则》将“孝亲尊师善待人”特别提了出来,并增加了“学会合作共处”内容。
这一变化,也让不少老师欣喜。
一位中小学老师表示,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总认为家长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考虑问题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对同学少了谦让和包容,对老师少了应有的尊重,更缺乏合作精神。
在小学低年级,甚至会出现学生因为言语冲突而互相打斗的现象。
陈一璐介绍,如果学生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交到几个好朋友,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遇到困难知道怎么求助,就不会出现这么多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守则是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修改。
《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于1981年、1991年、1994年发布,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2004年教育部对上述守则和规范进行了修订,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2004年版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学生积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有些规定不符合实际,日常行为规范内容过多且交叉重合等。
为此,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生守则》、两个日常行为规范的修订工作,委托专家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并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意见。
修订工作坚持贴近时代、突出基本、易记易行原则,注重可操作性,将《中小学生守则》和两个《规范》合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版《守则》的制定,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多方参与、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过程,形成最大公约数、凝聚了广泛共识。
《守则》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重大部署落细落小落实,引领和规范学生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
常有网友拿我国的《守则》,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的《守则》对比,对于旧版通常认为太“高大上”是声势浩大的宣誓之语。
英国的小学生守则更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安全;日本的小学生守则从细节上给孩子们制定了规则标准;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尊重儿童的人权,培养孩子们真实,诚实的成长;法国的小学生守则直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还明确规定了孩子们应该享受到的权利。
专家指出,新《守则》比旧版有很大进步,更具体化,也更具操作性。
当然,与国外的《守则》相比,中国版还有细化的“空间”。
例如“孝父母敬师长”,可考虑细化成“与老师说话时,一定要看着老师,与长辈说话时要用您”。
《守则》越细化越有效果,不过,如果仓促学国外经验将《守则》细化,也未必合适。
因为国情不同,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宗教、民俗等有很大差异。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学习心得体会2
提起中国的孩子,很多人的印象是读死书,死读书。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倡创新精神,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老师们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的“乐于探究”,在新《守则》中变成了“乐于科学探索”。
目前,我国小学3—6年级都按要求开设有科学课。
但在科学课上,老师更多的还是传授科学知识,在鼓励探索方面做得较少。
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科学探索意识?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学校已经在科学探索方面先行先试。
在逸夫小学,不仅每年都有科技节,该校还成立了科学发明工作室。
因为科技节上有一个“金点子”环节,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特别留意科学发明小点子。
对科学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入该校的科学发明工作室,由科学老师具体指导。
从上个学期开始,桂雅路小学尝试编印《博雅文化探究读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该校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横向比较每个时期中国有什么,国外有什么。
每个章节后面,都会留有问题和推荐书目,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
该校校长陈一璐表示,她希望该校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要人云亦云。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学习心得体会3
“新《守则》不回避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来。”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副校长李俏说,与去年征求意见稿相比,这次《守则》最终版新增了“不比吃喝穿戴”的内容。
她说,在南宁部分中小学,确实存在攀比现象。
学生会比穿的衣服是名牌还是普通牌子,拿的手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甚至背的书包、用的钢笔、戴的手表都会被拿来比较。
新《守则》对中小学生明确提出“不比吃喝穿戴”,有利于刹住攀比之风,有助于学生成长。
对于新《守则》新增“不比吃喝穿戴”内容,家长廖女士非常赞同。
她告诉记者,小学的时候她的女儿在南宁一所名校念书。
有一天女儿放学回来抱怨说,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接送时,开的车不是宝马就是奔驰,自己家开桑塔纳“太丢人”,她宁愿家里不要开车去。
后来,如果大部分同学都有某样东西,而女儿没有的话,就会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
好在上中学时,廖女士的女儿被分到一所相对普通的中学,攀比的情况才没那么严重。
今年上初二的刘同学则认为,新《守则》提出不比吃喝穿戴,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会有效果。
因为是否攀比不好鉴定,有些同学家庭条件优越,用的东西本来就好,学校不可能要求学生吃喝穿戴一律不能用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