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讲话
以下范文分享的是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讲话,更多热点范文网欢迎访问
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讲话(1)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同学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北大116年校史上崭新的一页。
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同学们,欢迎同学们!
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
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口号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16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
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
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
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扞卫我们北大的精神。
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
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
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
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
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
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
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
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
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
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
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
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
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
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
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
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
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
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
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
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
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
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著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
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
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
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
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
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
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
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
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此处隐藏1959个字……担任过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说,他希望北大的学生,“应该努力做个不受人惑的人。
”而要做到不受人惑,就必须有科学精神。
今天是你们走进北大的第一天,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你们做一个真正不受人惑的人。
我们如何做到真正的不受人惑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方面:
第一,要有怀疑的勇气,敢于批判和自我批判。
宋代思想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同样,笛卡尔说,“我疑故我思,我思故我在”。
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基础。
不加批判的接受,就容易受人所惑。
怀疑需要勇气。
你们会有机会接触诺贝尔奖的学者,商界传奇,各类大师,他们的名气、地位、成功,很容易让我们仰视甚至跪拜,让我们很难自信地去批判性思考他们的观点。
而比批判别人更难的是自我批判。
我们每个人都难免带着自己的偏见,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习惯。
有人说,你们在观过世界之前,就被植入了大量的世界观。
每个人又都有自我保护自我强化的心理机制。
反省自己的先入之见,做好颠覆自己的心理准备,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希望你们记住,在北大这个校园里,没有思想上的权威;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独立的人格。
因此,尽管大胆地去怀疑,大胆地去批判和反省。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怀疑是放空自己。
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是更好地充实自己。
独立思考,不是说学习知识不重要。
光华有优秀的师资,但再优秀的老师也没法给你现成的答案。
系统地学习经济和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批判地吸收和领会,才能提升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忽视人类智慧积累下来的知识体系,无知无畏地独创一派,那不是独立思考,那是愚昧。
独立思考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为反对而反对、为批判而批判”的逆反思维,那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从众。
独立思考更不是一个人闭门苦思,而是要以积极探索的心态,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切磋,在思想激荡之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未来的几年,我希望你们学会运用逻辑,追问证据,保持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主动交流讨论,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这一过程中,你们经历的挑战、遇到的困难,甚至犯过的错误,都不是别人的、而是你们自己的。
我希望你们能够开放自己的心胸,发现自己的热爱,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学点不那么实用的知识,将来你们就会发现,“无心插柳柳成荫”,大学结交的诤友、内心的那份纯粹、课余学习的无用之学,都是人生重要的资本,会让你受益终身。
第三,坚持自己,放眼长远
怀疑和思考,批判和探索,放空自己之后再更好地充实自己,这些可能还不能保证真正地不受人惑。
我们都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有时,你们会有压力,要去迎合父母、同伴、学校、社会的期待,接受别人给你的选择和生活。
有时候,你会担心,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会有风险,会影响你的工作发展和事业;而随波逐流,逢迎虚伪,既轻松又安全。
有时候,你会受眼前利益的诱惑,被短期得失所困惑,迷失自我。
一位校友谈起在北大的经历时说道,北大给了他“重新定义生活的能力。
”这句话显示的是,坚持自己,放眼长远的自信。
每一个北大人,都应当拥有这样的一份自信。
怀疑,思考,坚持,我们就可以做到真正地不受人惑。
北大传统中的“赛先生”,是一种“求真”的品格、一种“止于至善”的追求、一种孜孜不倦的专注,和一种精益求精的执着。
发扬这种精神,你们就能够发现最真实的自己,获得思想的真正自由。
发扬这种精神,理性之光就会照亮社会进步的方向。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的北大光华岁月就正式开始了!借用一位同事的话祝福大家:在这里,你将度过也许不是你最幸福,肯定也不是你最灿烂,但必定是你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再次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英文: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身份及名称而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回到北平复校。
1952年院系调整时,校园从北京内城迁至西北郊燕园。
北京大学由教育部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C9联盟以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的重要成员。
校园介绍
北京大学-牌匾
北京大学-牌匾北京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约7000亩,分为燕园校区、医学部校区、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校区6个部分,其中燕园校区是北京大学本部,占地面积1.95平方公里(合2925亩)。
昌平校区占地面积550多亩。
大兴校区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所在地,占地面积约550亩。
北京大学无锡校区同样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所在地,2008年投入使用,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大学城,占地面积500多亩。
北京大学医学部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占地面积约990亩。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国燕园)占地面积82.87万平方米(合1243亩),是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
北大校园分为校本部、医学部、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6个部分,本部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
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
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
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
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
著名的“一塔湖图”指的就是未名湖湖畔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