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曲阜三孔导游词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以下是山东曲阜三孔导游词,请阅读!
山东曲阜三孔导游词【1】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
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
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
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
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
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
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
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
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
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
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
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
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
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
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
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
“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
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
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
它来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贡。
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俺老师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
就是说,我的学问等于一肩膀头子高,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孔子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
后人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封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顶,亦说此墙深壁高垒非常坚固。
这四个字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
金声玉振坊。
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
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
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
“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
“二柏担一孔”。
过玉振坊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
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
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
下马碑。
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
西边的碑早毁坏,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
棂星门。
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
“棂星门”系乾隆御笔。
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太和元气坊。
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
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 ……此处隐藏5885个字……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认为伯夷反对武王灭纣,不食周粟而死,为圣之清者;伊尹,帮助汤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接回复位,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曾三次被贬黜而仍留任,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来,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没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齐军,所以孟子说他是圣之和者。
通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璧水桥
进来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
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
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
“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仰高”则出自《论语·子罕》。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
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
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
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
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弘道门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
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
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弘道门下现有石碑两幢,东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历史沿革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西碑是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颇有书法价值。
二碑原立于曲阜城东旧县村,1964年移入孔庙。
大中门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
“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大中门两侧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各三间,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台之上,这两个角楼与孔庙后面东西两角楼形成的矩形轮廓,即是元代孔庙的轮廓。
孔庙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轮廓之内。
角楼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
孔庙设角楼是仿照宫庭皇城角楼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
同文门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间,明代成化年间扩为五间。
清康熙年间名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为同文门。
此门是一独门,左右无墙。
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
“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奎文阁
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
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
奎文阁东西阔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内部结构为层叠式木架,阁两层,中间夹暗层,原上屋藏御赐经书,暗层藏印板,下层藏御香帛。
“奎”,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
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颗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上讲“奎主文章”,后人进一步将奎星说成是“文官之首”。
所以,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扩建以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内有块碑记载了清代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即说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阁安然无恙。
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奎文阁因历年久远,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质糟朽,阁上方扭斜,于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古建筑专家联合拟出修复方案,拨款120余万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将奎文阁重新整修。
整修完的奎文阁,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规格和风貌。
奎文阁廊下东、西各有一幢石碑,东为《奎文阁赋》,由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著名书法家乔宗书写。
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曲阜、占领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将奎文阁藏书“焚毁殆尽”以后,皇帝“又命礼部颁御书以赐”的情况。
清代奎文阁中的藏书又有增添,清晚期将藏书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阁内现为孔子圣迹图陈列。
孔子圣迹图现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迹图绘画,二是明代雕刻圣迹图木板,三是明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
这里陈列的系明木板圣迹图印本。
圣迹图全套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动。
更多【山东曲阜三孔导游词】阅读:
天上王城景区导游词
关于长城导游词作文200字
小学四年级导游词作文
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400字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
关于颐和园导游词作文300字